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爸妈都是为你好!

发布时间:2020-10-12 03:11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家有熊孩子,小孟帮你忙。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啊,中国父母都是相当会运用这句话,从孩子逐渐转换到父母角色的我们,似乎也是家传的本事,也可以在各种场合运用的炉火纯青。但很多时候,父母是真心为孩子好,但实际上却只是父母觉得为孩子好

爸妈都是为你好!

家有熊孩子,小孟帮你忙。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啊,中国父母都是相当会运用这句话,从孩子逐渐转换到父母角色的我们,似乎也是家传的本事,也可以在各种场合运用的炉火纯青。但很多时候,父母是真心为孩子好,但实际上却只是父母觉得为孩子好而已,是否对孩子真的好是不一定的,更多时候,这种觉得变成了一个个沉重的包袱。

父母习以为常地说“我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却不领情?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听我的,你穿这件衣服真的很丑,换我说的那件出门!我说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你好!”“你不要选绘画专业,出来肯定找不到工作,还是学计算机吧!我现在这么强迫都是为你好!”“你赶紧考个公务员啊,等毕业了就可以进事业单位,多稳定,多好!我这么说都是为你好!”

有多少次,父母都是这么劝说你听他们的安排?爸爸妈妈们的确是倾其所有的对你好,他们每天醒来第一个想到的人绝对是你,他们为你做早餐,为你洗衣服,你上小学时他们会每天督促你写作业,载你去各种课外辅导班,你上中学时他们十有八九还在帮你整理书包,帮你收拾房间,帮你打理一切你不愿动手的事情。可是很多时候他们的“牺牲”和“帮助”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他们觉得你需要,你就是需要。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但你却觉得,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久而久之,抵触增多,与父母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自己的生活却越来越不开心。这就是家长们的困惑:为什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却从不领情?

爸爸常说“我是你爸”,你怎么能违背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是:父为子纲。我们的文化里也总是在强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我们需要为了自己的家庭,家族,国家或者民族去牺牲自己。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他们自己的家族和他们的父辈牺牲,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代代相传的自我牺牲。所以,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来要求我们。就会出现,所有爸爸都会有的要求:“你应该学什么”;“你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你必须跟什么样的人结婚”;“你必须在什么年龄结婚”等等。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就不应该尊重吗?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放弃自己的想法,为了遵从传统文化的自我牺牲精神吗?其实,我们真正要好好考虑的是到底要如何给予我们自己的宝宝真正需要的爱。

首先,我们要将宝宝看成一个独立的人。

其实从宝宝出生起,我们对他们的照顾就会习惯性的让我们把宝宝当做一个附属品,我们习惯的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宝宝需要的,我们讨厌的宝宝也一定讨厌,所以我冷,你就一定也冷。无法用语言和自主行为表达自己需求时,宝宝一切以哭来抗议;会表达自己想法时,去让我们以“叛逆”的标签来堵截。多年养成的习惯让我们以为非常了解宝宝,不需要询问他的想法,并不认同宝宝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我们的个体,因此自以为是的用“我都是为你好”来绑架宝宝作为独立的人应有的要求。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理解我们的宝宝,和幽怨的不知所措的父母。

其次,注意区别“我的要求”还是“宝宝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常用“换位思考”来解决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但这种方式似乎用在教育宝宝身上并不是很管用,这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是宝宝,虽然很多大人还自称宝宝,即使“换位思考”也无法完全用一个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我们常常错把“我的要求”认为成“宝宝的需求”。例如宝宝今天与小朋友抢玩具没抢到哭了,作为父母的我们担心宝宝因此不受欢迎,会告诉宝宝你不应该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这是不对的。这样反而让宝宝更加委屈,你只好用更多的说教来解决,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这里“不应该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只是大人的要求,并不是宝宝的需求,其实你只要抱住宝宝说“没拿到玩具有点难过吧?”就可以慢慢安抚住宝宝了,让宝宝觉得妈妈理解他,让他觉得安全。而你的要求可以等宝宝情绪稳定了在向他解释,并且征询宝宝的意见与想法。

最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尊重宝宝做自己。

在中国传统社会上,做人难,做自己,哎呀,更难。我们就是从小被这样教育上来的,舍小我,为大我,但却带来很多弊端,遇到机遇不敢去试,遇到事情总是看大家怎么做,很多难过都积压在心理,成长为现在的我们。那我们为何不在有限的条件内鼓励宝宝做自己呢?只有这样才能让宝宝跳出我们的圈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他自己。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心中所念所想的确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努力帮助他的一切,不让孩子走弯路,不让孩子将来吃苦。但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的路只有他自己走才是他自己的,家长不可能控制一切。所以希望我们能在给予孩子温暖的同时,清醒地认识这种“软暴力”造成的心理危害,不要用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好啦,以上就是我们本期的全部内容啦,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家有熊孩子,小孟帮你忙。

相关专题: 教育

相关资讯

家长心态:妈,请你先长大,再来管我
文:任丽 经常在一些家长群里看到一些妈妈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各种担忧,她们对孩子的关注远远多于对自己的关注。不可否认,这些妈妈是相当“负责任”的妈妈,她们除了从书本上汲取育儿知识,还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奔
好妈妈传授批评孩子的技巧
周末,宝宝妈和几个同事带孩子去公园玩。刚开始几个小家伙玩得特别开心,可后来为一个玩具发生了争吵,推搡之间,宝宝被撞倒在地,一气之下,宝宝抢过玩具扔到水池中间去了。宝宝妈看到孩子的行为后,严厉地批评了他
长大后我会成为更好的你
我们经常听爸爸妈妈抱怨孩子的情绪问题,它们在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方面没有少下功夫,却很少自我反
做一位职场妈妈,我没有选择
说起“职场妈妈”这个话题啊,有一个视频让人印象深刻。法国化妆品品牌卡尼尔曾做了一个长达一天的实验,他们邀请了一位职场妈妈,客观地把一天的奔波劳碌对这位妈妈容貌的影响呈现了出来。 早晨7点,这位妈妈起床、
孩子一生的三次叛逆期,怎样应对?
导读: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而且还不止一次。“叛逆期”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说法,代指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其实,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