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健康 > 正文

夏季居家预防生痱子三招

发布时间:2019-06-11 18:15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夏天出生的新生婴儿由于天气炎热,宝宝哭闹 ,非常容易出汗,同时新生婴儿皮肤非常娇嫩,因此,很容易生痱子。痱子可形成小脓疱,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会引发败血症 而危及宝宝生命。所以,妈妈要十分注意预防痱子的发生。 十滴水、花露水 、痱子粉是妈妈常用来预防痱子的

  夏天出生的新生婴儿由于天气炎热,宝宝哭闹,非常容易出汗,同时新生婴儿皮肤非常娇嫩,因此,很容易生痱子。痱子可形成小脓疱,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会引发败血症而危及宝宝生命。所以,妈妈要十分注意预防痱子的发生。

  十滴水、花露水、痱子粉是妈妈常用来预防痱子的“老三样”,但是“老三样”也要合理使用,记者近日采访了儿童医院多位医生,他们跟家长给出了许多专业建议。

  建议一:加十滴水洗澡不要使用香皂浴液

  据医生介绍,每次给小孩洗澡时在温水里加入适量的十滴水(如半小瓶)能有效预防痱子,但要注意只能用清水洗浴,不要使用香皂、浴液等,以保持药力。

  夏天到了,多给孩子洗个澡是没错的,但是水温不宜过低,过冷可使皮肤毛细血管骤然收缩,汗腺孔闭塞,汗液排泄不畅,致使痱子加重。

  洗完澡后最好跟孩子穿上宽松的薄棉布衣服,汗湿后要勤换。不要让孩子成天光着身子,以免皮肤受到不良刺激。皮肤有褶皱的地方,注意用衣服将肉隔开,“肉挨肉”也是生痱子的原因。

  建议二:慎使用滑石粉为原料的爽身粉

  在炎热的夏秋季,很多妈妈喜欢给宝宝洗浴后在外阴部、大腿内侧、下腹部、腋窝等处撒上爽身粉。《健康报》有报道称,爽身粉诱发卵巢癌,是因为痱子粉的主要原料是滑石粉,而滑石粉是由氧化镁、氧化硅、硅酸镁以“结合”形式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其中硅酸镁就是石棉,它是一种容易诱发癌症的物质。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女性长期使用爽身粉,卵巢癌发病危险将增加3088倍。

长心疼之余,会马上拿来花露水,涂抹在大包上。殊不知,成人花露水中刺激性成分浓度较高,不宜直接抹在儿童皮肤上,在使用前应先用5倍的水稀释。

  花露水虽然有清凉止痒的作用,但不具有治疗功效。尤其对于一些皮肤敏感的人,花露水中的薄荷、樟脑等成分非但不能改善其局部的炎症,反而会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接触性皮炎。所以家长最好选用儿童专用花露水,以免孩子出现不良反应。

  用十滴水治痱子效果也很好。先用温水将皮肤的汗水和油脂洗去,将十滴水涂于患处,让其自然风干。涂药的地方灼热刺痛感,几分钟后就好了。每日涂抹两到三次即可,两三天就可以消肿止痒。但是与花露水需要共同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婴幼儿皮肤细嫩,不宜直接涂抹,应该用温开水稀释成1∶10的比例。

  家居治痱法

  1.苦瓜治痱子: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苦瓜捣烂取汁,直接涂抹到患处。老中医则选用一根熟透了的苦瓜,掏出部分瓜瓤,灌入中药硼砂50克,硼砂融化后会流出水来,用这种水涂患处,效果极佳。

  2.生姜汁治痱子:用鲜姜片擦身,可防止治痱子,如果已经有痱子了,用鲜姜片直接涂抹患处,几个小时后就可消退,消失。

  3.马齿苋治痱子:用煮过马齿苋的水擦洗痱子,早晚各一次,擦过三~四遍痱子一般即可消失。

  4.西瓜皮治痱子:用西瓜皮擦拭患处,每次擦至微红,一天擦2~3次,一般第二天可见效,2天后可结痂。

  5.生黄瓜汁治痱子:用生黄瓜汁或黄瓜片分别涂擦于患处,一般2~3次可痊愈。

12
相关专题: 宝宝生活护理

相关资讯

如何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 残端是和新生儿的血管相通的,如护理不好细菌可能侵入,轻者引起脐周发炎,重者会造成败血症 而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新生儿脐部的护理主要是保持局部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排泄物污染。每天要在洗澡后用消
秋冬天给宝宝晒太阳也有讲究
[page]0[/page] 晒太阳 学问可大了,不同时间的阳光有不同的健康功效,而且,晒太阳之后还不能洗澡,不然效果会大打折扣。 秋冬季宝宝发育的速度比较快,当宝宝体格发育快时,骨骼 生长也快,钙、磷代谢明显增加,如
给宝宝喂药需留意几个要点
宝宝生病,是父母最不想面对的状况。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宝宝更顺利的服药,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喂药技巧。一旦宝宝吐药,父母是否有必要再喂一次?请看小编为您总结几点关于给宝宝喂药需留意的问题和一些小技巧
冬天宝宝皮肤瘙痒护理秘诀
母乳 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不仅可提供被动性的免疫力 ,还可以主动性地刺激新生儿的防御系统。有过敏 性疾病家族史的婴儿,若完全以母乳哺育,则其发生异位性皮炎 及食物过敏 的几率可比
新生儿感觉训练
※ 运动能力 ※ 每次喂奶后,要将孩子竖抱,轻拍背部,预防吐奶 。然后让头部直立几秒钟。在孩子空腹时,让孩子趴在床上,逗引他抬头 ,反复几次。也可以把两手放在孩子两侧,用大拇指卡在腋下,其余手指托住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