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验问答 > 正文

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发布时间:2020-05-16 21:40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奥微妙的提示。

相关专题: 生活经验

相关资讯

山居秋暝赏析 这个赏析建议记下来
1、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
蒹葭赏析 蒹葭鉴赏
1、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
讲不出再见歌词 讲不出再见这首歌赏析
1、《讲不出再见》完整歌词: 是对是错也好不必说了 是怨是爱也好不须揭晓 何事更重要 比两心的需要 柔情蜜意怎么可缺少 是进是退也好有若狂潮 是痛是爱也好不须发表 曾为你愿意 我梦想都不要 流言自此心知不会少 这
描写画眉鸟的唯美句子 6句描写画眉鸟的唯美句子赏析
1、画眉鸟的羽毛漂亮极了,有白、黑、青、黄、红等各种颜色,五彩缤纷,真像穿了一件件艳丽的羽衣。 2、画眉最善于模仿同类及其他鸟类鸣唱我们需带它至鸟场,或鸟类众多的地方,让它领略、学习一下善鸣者的歌声,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 诗句赏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 2、“渡黄河”、“登太行”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而“冰塞川”、“雪满山”又象征诗人在追求过程中屡屡受挫。 3、作者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