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保健 > 心理健康 > 正文

精神紧张小心"过劳死" 别让压力干掉你

发布时间:2019-04-20 07:31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因为最近频繁的过劳死事件,我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压力对生活 的影响。压力,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虽然是每天的关键词,尽管不爽但它们非常容易就会被排解掉;而对于另一部人来说,压力则可能带来冲突、损失或者病态的感觉。正因为这种不同人的不同

因为最近频繁的过劳死事件,我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压力对生活的影响。压力,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虽然是每天的关键词,尽管不爽但它们非常容易就会被排解掉;而对于另一部人来说,压力则可能带来冲突、损失或者病态的感觉。正因为这种不同人的不同反应,有的人泰然自若,甚至享受压力;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压力中慢慢疯狂。

压力是罪魁祸首

尽管我们人人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是从医学的标准看,相当一部分人每天做的,实际是在慢慢杀死自己。难怪心血管疾病(CVD)会成为快速发展中国家最凶残的杀手。从严格的医学角度来讲,压力其实是体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这种反应不一定坏事。当人类还是类人猿的时候,压力的作用就是迅速提醒身体,让它切换到“战斗逃跑”状态,这样就能获得最终胜利,或者避免很无谓的牺牲。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压力对身体的这种提醒作用,只要能够被正确引导和使用,仍然能帮到现在的你。今天每天所面对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心理和情绪层面,而这种压力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工作8小时,那产生的压力可能需要至少4个小时才能完全卸下。如果你减压不当,这才是不太健康的。

压力到底会有多大影响?

压力其实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这些影响,你也许永远也不知道,这个源于情绪和精神层面的紧张感,真的可以伤害到身体。

当压力积累到5天工作日,而你恰好周六要加班,那你可能就会:

1. 在加班结束后,发现自己有了睡眠障碍,一觉醒来仍然很疲劳,而且抵抗力大幅下降。

2. 焦虑,紧张和烦躁,很难与人相处。

3. 注意力很难集中,工作效率不如上周

4. 体重开始慢慢地发生一些浮动。

如果高压工作已经成为常态,那你可能:

1. 比别人更容易感冒或者罹患其他疾病,甚至可能是某些类型的癌症。

2. 你健康的习惯可能已不复存在,比如定期锻炼和注意饮食;你可能反过来习惯坐着和那些重口味食品。

3. 在之后的体检中,发现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关节炎等症状。

这是预应力混凝土的物理效应,但他们可能会被强调,无论是真实的或感觉到引起的。这意味着, 当然,听到这里也不要太过于慌乱,这些压力都是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定期运动和良好的社交活动排解的。而且它对于身体的负面影响也是可逆的。你要做的只是乐观的情绪开始,正确对待压力,毕竟人们总有时会对那些不必要的事情,造成更多的忧虑和烦恼。

5个小改变,轻松消灭压力

偶尔奖励一下自己的身体。瑜伽和按摩可以帮助身体中和皮质醇、释放beta;-内啡肽和一些脑化学物质,给你一个安定缓和的情绪。

来点粗线条饮食。来自威尔士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使用全谷物早餐是减少压力,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好办法。有这种习惯的人们,通常皮质醇的水平比较低,这些都是麦麸的贡献。

如果可能,避免加班。加班不是好事,它可能会让你体重和疾病风险大增。连续12小时的工作会让身体的皮质醇大爆发,压力会让你特别饥饿,而实际上你并不需要吃什么。

学学猫咪,像只猫一样,让鱼类多融入每天的三餐。瑞士研究人言发现鱼中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皮质醇的水平,从而控制压力的影响。

起床就锻炼。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人们平均每天要保持6小时以上的坐姿,而这群人中的68%以上的人,会有超重问题。

相关专题: 心理健康

相关资讯

高考失利考生的7招心理保健
每年高考,报考的人多录取的人数有限,必然有大批考生落榜。古今中外,历来如此。但是,高考发榜后,总会有一些考生因为落榜而不能正确对待,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人失望、悔恨、忧虑、沮丧、悲伤,甚至寝食不安…
如何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
身为“房奴”应该如何释放心理压力
身为“房奴”应该如何释放心理压力 身为“房奴”应该如何释放心理压力 高额的房贷让“房奴”小心翼翼地生活 ,不敢乱花一分钱。压力令“房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其实“房奴”不妨试用以下几个妙招减压: 房屋分租 …
独特按摩法帮你赶走抑郁症
抑郁症是现代人常见的精神疾病,经常点揉膻中穴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病症。膻中穴位于人体两乳头连线中点。具体操作为:取仰卧位,身体放松,自然呼吸,以拇指或食指对膻中穴点揉,力度以出现酸痛感为最佳。每点揉一分钟…
“成人多动症”更容易自杀?
说到“多动症”,一般人还是认为这是个孩子的毛病,家长们虽然关注,但也是怕孩子学业受到影响,内心中多半还期盼着孩子快点儿长大,病情自然就能缓解。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专家池霞说,现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