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家庭教育新误区: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rarr;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rarr; 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 rarr; 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 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 rarr; 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 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 rarr; 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 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 rarr;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
上一篇:警惕六大不靠谱“育儿真理”
下一篇:孩子行为习惯培养越早越好
相关专题:
幼儿教育
相关资讯
- 儿童孤独症需要及早治疗
- 儿童孤独症需要及早治疗 如果孤独症的孩子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都可以取得相当大的改进。教育的介入可以给任何年龄段的孤独症带来相当大的进步。通过教育和训练,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具有生活 能力的生活 …
- 妈妈必须要陪宝宝玩的4个玩具
- 1、拉着小推车或者小拉车。 大概在1岁到1岁半的时候,宝宝 刚刚开始学会走路,对走路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让小朋友用小推车或者小拖车玩一些送东西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然孩子明白,送.去这些动词的含义。当宝宝…
- 哪些不当做法会扼杀孩子的责任心
-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因而失去创…
- 教育孩子 好妈妈不妨“懒”一点
- 当孩子出生后,妈妈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殊不知,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不仅让妈妈觉得累,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殊不知,对孩子事…
- 育儿常见误区 为了孩子一定要看
- 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家的宝宝越长越漂亮,越长越健康 。于是,看到各种小方法都想给宝宝尝试下,但是,妈妈们有没有想过,也许那些育儿方法是错的! 剃胎发使头发更多? 这种做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宝宝的头发粗细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