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怎样让宝宝喜欢上音乐 培养宝宝音乐兴趣的好方

发布时间:2019-06-09 14:46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动中,该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动中,该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二)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四)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五)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专题: 儿童才艺培养

相关资讯

学龄前儿童教育“重”在哪里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现在的家长往往从胎教开始,就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要给孩子最好的启蒙。到底幼儿教育的重点在哪里?当日的论坛上,这是幼教专家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世纪先锋学校幼儿园校长秦志红举例强调
拉近宝宝与爸爸距离的10大方法
母爱伟大、父爱如山,在每一个家庭,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希望两者同时兼得。中国式爸爸们都以为,教育孩子的这些小事情,只要由妈妈来做就可以。自己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为这个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收获,才是对得起孩子
最适合和宝宝一起做的亲子游戏之卧室版
宽大的床、软乎乎的被子和枕头,都成为了宝贝游戏的道具。他可以尽情地跳、肆意地爬,玩累了,直接闭上眼睛就可以睡觉,多么惬意! 67.摇摇飞毯 适合年龄:0-3岁 用具:1张厚实的毛毯或毛巾 玩法:让宝宝躺在毛巾上
做个好父母必须的四大招数
其实谁都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可真正能出人头地的人却只占少数,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孩子成不成才,与孩子本身的智力有关。其实经研究结果证明,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的未来起着很大的
艺术教育这些错你犯了吗 培养艺术宝宝应避免三大误区
如今,在小孩子耳朵培养方面,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宝宝艺术方面的培养了。就如一个家长说的:我就是少吃一顿好的饭菜,少买一件贵的衣服......也要送孩子去上艺术教育班。因为在爸爸妈妈看来,对于孩子而言,从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