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孩子的吹牛皮,是好胜心在作怪

发布时间:2020-10-11 17:09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生活中,常常会发觉有些孩子爱吹牛。父母对孩子的吹牛行为,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孩子还小,吹牛没什么;有的则觉得不能听之任之,认为一旦孩子吹牛成性,谁还敢相信孩子? 事实上,3-6岁的孩子,由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发展阶段,需要得到父母或同伴的关注,以达

生活中,常常会发觉有些孩子爱吹牛。父母对孩子的吹牛行为,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孩子还小,吹牛没什么;有的则觉得不能听之任之,认为一旦孩子吹牛成性,谁还敢相信孩子?

事实上,3-6岁的孩子,由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发展阶段,需要得到父母或同伴的关注,以达到内心的满足。为了得到父母或同伴的关注,有些孩子便会采取吹嘘夸耀的手段。还有些孩子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夸耀自我,也会夸大事实,说一些子虚乌有的事。

孩子的吹牛皮,是好胜心在作怪

身为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爱吹牛的原因:

1、好胜心强

三四岁孩子的好胜心已经非常强了,随着孩子的社会性意识不断地发展,这时的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了,还要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夸耀自己。

这种思维的外在表现,便是孩子对于来自同伴、家长、老师的歌颂非常敏感,同时坚决抵制各种批评。如果发觉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小朋友,孩子就特别生气,进而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弥补,甚至说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来夸耀自我。

2、有很强的自尊心

有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半个“不”字。如果别人说自己不行,他们就会把话说得大大的。只有这样,才能压倒对方,让对方认输,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3、虚荣心

6岁以上的孩子说大话,还可能由于虚荣心强。这些孩子多不甘于人下,如果发觉同伴有比自己强的一面,就会心理失衡,就会说大话,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孩子的吹牛皮,是好胜心在作怪

听到“吹牛”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3、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   

4、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5、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相关专题: 引导孩子批评

相关资讯

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他才学会控制
让孩子从“偷糖者”变成“守糖者” 我非常喜欢一位家长讲给我的这件事,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故事: 她的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害怕孩子吃糖太多会有龋齿,也担心会发胖,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
春节走亲访友的拜年礼仪
新春将至,小宝宝们也要跟着爸爸妈妈走亲访友去啦!不过,在把孩子打扮一新之余,您是否已经告诉年幼的孩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拜年小使者”呢?小孟提醒家长,出门前,您别忘了给孩子先上一堂礼仪课。 别
震惊!4岁男孩一生气就猛抽自己耳光~
这几天,李女士明显精神不振,整个人都不在状态。好友细心询问才知,一切都是因为儿子。 李女士的儿子才4岁。那天儿子在小区和一个小朋友玩了不久,便抢小朋友的玩具,还动手把小朋友打哭了。李女士很不好意思,当即
妈妈,我为什么不可以哭?
每一个人都有释放自己情绪的出口,有的会大声叫,有的会听音乐,有的会睡觉,而孩子呢,就是大声哭。 周末,孩子的幼儿园举行创意水果party,老师对特别棒的创意,就会赞不绝口,对做的不是太好的,也会鼓励一下。
多个博物馆沦为熊孩子游乐场 家长抱娃乱摸
“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近日,科普大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的一条微博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发生在博物馆的不文明现象的某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