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住院期间,同住的病房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每走一步就浑身疼痛,半夜里更是一边睡一边哼哼,十分痛苦。 最严重的是她小便失禁,每次弄湿裤子都要去卫生间洗澡,而且因为行动缓慢,一洗就是一两个小时 老太太的老伴瘫在床上八年,两年前过世,据她自己说,这浑身的病痛都是因为照顾老伴落下的。
老太太有儿子,可她一个人常年住在医院里,儿子却不敢前来探望。因为每一次来,从送的吃食,到儿子的家庭琐事,她都要一一过问、训斥。 50多岁的儿子,被说得满脸通红,浑身焦躁,一分钟都不愿意在病房多呆。 老太太虽然上了年纪,却依然不遗余力地想要掌控她孩子的人生。 2、 弟弟是我们全家人痛苦的症结所在,25岁的他心智可能还不如小福气。每天最关心的只有吃什么饭,玩什么游戏。父母为此操碎了心,但弟弟就是油盐不进。 弟弟每天宅在家里,几乎没有社交活动,哪怕逢年过节亲戚家的饭局,也很少出现。
某次我们一家人难得坐在一起吃饭,本来是高兴的事,我一抬头看见他心里却猛然一惊,不是因为弟弟,而是我爸妈。 他们两个一左一右地坐在弟弟身边,一人一筷子往他堆积如山的碗里夹菜。而我弟弟理所当然地享用着一切,埋头猛吃,吃完就走。没有半句谦让,也不跟人打招呼。 3、 《六A的力量》这本书中,根据养育孩子方式的不同,将父母分为专制型、溺爱型、忽略型、关系型四种。 根据我的理解,每一种类型的父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专制型性的父母,他们虽然通常是紧紧地约束孩子,但有时也会溺爱或忽略孩子。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控制型的父母。即父母不仅仅会粗暴地拒绝孩子,还会温柔地“杀”死孩子。 控制型的父母非常好辨认,他们最常见的外在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不尊重孩子 忽略孩子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也不接纳孩子的任何建议。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我评价很低且没有自尊。 这种关系延伸至子女成年后,父母会反对子女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即便结婚了也不会尊重孩子的配偶。 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 父母没有界限,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不配有隐私。会随意查看孩子的日记、手机,进出孩子的房间不敲门,随便处置孩子的物品用具。 包办 大到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工作,小到每天早上吃什么早餐,他们都一手包办。看起来是替孩子着想,实际却是在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 剥夺孩子的财务自主权 孩子越大,零花钱起到的作用也越大。控制型的父母却永远保持着一种“家里什么都有,你还要钱干什么?”的态度,一方面剥夺了孩子的财务自主权,另一方面也关闭了孩子通往社交世界的大门。 滥用情感 控制型的父母爱孩子是真的,但控制孩子也是真的。 当孩子逐渐长大,通过玩具、零食、零用钱都控制不了的时候,他们还会采用情感式的控制手段。 这样的父母最喜欢说的就是,“你再……我就死给你看!”、“我含辛茹苦养大你,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以此激起子女对他们情感上的愧疚感,从而继续控制孩子。
粗暴干涉孩子的一切 控制型的父母的终极表现是会干涉孩子的一切。 比如,我中午不回家吃饭,想到要打电话给我妈都很头疼。我妈妈是如果到了下班时间还不回家,就会立刻打电话质问的那种父母。 “回不回来?”“不回来去哪儿?”“去干什么?”“跟谁在一起……”一连串的问题没回答,我已经感觉快窒息了。 我妈最希望下班时间一到,我就能立刻出现在家门口。 今年我妈六十多,我也已经四舍五入奔四十,但我妈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抓住我,控制我。何况是我天天宅在家的弟弟。 弟弟变成这样,主要的问题其实不在他自己而是在我父母。 在我父母的眼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伤害,儿子就算天天在家里玩游戏,也比在外面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要好,至少能让他们求个心安。 4、 控制型的父母最可怕的就是,明明已经让孩子透不过气来,却不自知,依然口口声声地说是“爱孩子”,他们从来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控制型父母的原生家庭,很可能是忽略型的父母,因为自己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缺少安全感,所以便想从孩子身上弥补,加之成年后自身精神世界匮乏,孩子成了他们唯一关注的焦点。 他们不尊重孩子,也是无意识的,因为从孩子出生,他们便本能地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或者“作品”。所以无论自己怎样给予,孩子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顺从并愉快地接受。孩子如果叛逆不顺从,就是忤逆不孝顺。 控制型父母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孩子是有自己思想的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 5、 通过长期的观察发觉,那些在子女成年后父母退出家庭主导权,划出界限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家庭,其幸福指数明显要比其他家庭高。 而子女成年后仍不愿意放弃主导权的父母,势必会造成家庭内部主导权的争夺,成年的子女迫切需要的是肯定自身的价值,如果长期遭遇父母的控制,便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抵抗或退行行为。(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以做父母,再爱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界限,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自己的每项决定如果涉及到其他的家庭成员,就要提前知会,遇到问题也要听听成年子女的意见。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父母已经习惯这种让他们感觉“安全”的亲子互动模式,很难一下子发生改变,这需要成年的子女坚持不懈的努力,先自己做出改变划出界限,再带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转变。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既享受着中国式的溺爱,又贪图美国式的自由,其实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选择的机会,所以无从辨别好坏,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人生。 至于他们的父母,可能到了晚景暮年连自己的大小便都控制不了,又何谈控制孩子的人生? 与其将来让孩子受苦自己后悔,倒不如早一点学着放手,用心陪伴慢慢教孩子自己走。 |
上一篇:夏季让宝宝流口水的美味果酱
下一篇:4~6个月| 宝宝的辅食食谱
相关资讯
- 消费观培养: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 全球金融风暴不仅使外国人学会了勒紧裤带,就连中国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捂紧荷包过日子。 不少为人父母者因此多了一丝感悟:理财真的很重要,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经济观,养成节约的习惯。“ 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金融风…
- 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好呢?
- 正常情况下,6个月的孩子,可以自行翻身,自已能稍坐一会儿,大人扶着腋下有迈步的动作;到7个月时,小儿开始会爬行;8个月时小儿爬行已较灵活;9~10个月的小儿逐步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
- 孩子犯了错,与其惩罚,不如教他抓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 孩子犯了错,比如打人、忘记写作业、把杯子摔破了……一些家长可能就会选择用惩罚的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事实上,数百项研究已经表明,惩罚不是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的最有效方式。 相反,惩罚会造成伤害,…
- 宝宝说话结巴,怎么办?
- ● 小宝宝口吃多为“发育性不流利” 1、口吃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表现为讲话不流利、语塞和重复。小宝宝2~3岁是说话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发生口吃。因为这个年龄的小宝宝语言发育已经进入新阶段,词汇量越来…
- 爸爸妈妈要在第一时间打开宝宝的小拳头
- 每一位宝宝出生时,都会紧紧攥住自己的小拳头。对于这么细小的方面,很多的爸爸妈妈是完全不会注意到的。新爸爸妈妈在看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全身心的都是在看宝宝到底有多好看,宝宝的身体健不健康,对于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