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知识百科 > 保健百科 > 正文

豆浆真的不能与鸡蛋同吃么

发布时间:2019-04-21 02:32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只要有人提出”什么与什么不能同吃”,总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如果不能同吃的说法里再有一些科学名词,就更让人深信不疑。关于豆浆的”搭配禁忌”就是如此,下面来分析最常见的几个说法。 “豆浆不能与鸡蛋同吃”是关于豆浆的禁忌中流传最广的

只要有人提出”什么与什么不能同吃”,总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如果不能同吃的说法里再有一些科学名词,就更让人深信不疑。关于豆浆的”搭配禁忌”就是如此,下面来分析最常见的几个说法。

“豆浆不能与鸡蛋同吃”是关于豆浆的禁忌中流传最广的。这个说法的理由有两种: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粘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

第一条还算有点谱,大豆中的确含有一些胰蛋白酶抑制物,其活性就是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从而降低对蛋白质的吸收。我们说豆浆一定要煮熟了吃,煮熟的作用之一就是破坏蛋白酶抑制物的活性。不过,这跟鸡蛋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它的活性被破坏了,那么就不会影响对任何蛋白质的消化;如果没有被破坏,那么不仅是鸡蛋,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也会受到影响。第二条纯属以讹传讹。胰蛋白酶是人体或者动物的胰腺分泌的酶,作用是分解蛋白质。如果大豆中存在这样的酶,纯属是大豆跟自己过不去,在进化过程中早就被淘汰了。大概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的”专家”没有看见”胰蛋白酶”后面还有”抑制物”这个词,想当然地进行了一番”推理”,于是就流传开来。鸡蛋中的”粘性蛋白”是一种结合了糖的蛋白质,它本身也是一种蛋白酶抑制物,可以结合胰蛋白酶使之失去活性。

既然大豆蛋白中没有胰蛋白酶,鸡蛋的粘性蛋白跟豆浆也就不会有矛盾。它本身还是一种过敏原,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它是可能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豆浆中真有某种成分与它结合从而使之失去活性,倒是一件好事。

所以,豆浆和鸡蛋,都是需要充分加热作熟的食物。加热的过程除了通常的杀死致病细菌,还担负着破坏这些”害群之马”的任务。

另一条禁忌是不能用豆浆来冲鸡蛋,理由跟上面相同。不过这个结论歪打正着是正确的,原因在于热豆浆的温度不足以对鸡蛋充分加热。鸡蛋中很容易含有一些致病细菌,还有一些过敏原。这些成分没有被充分加热而失去活性的话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尤其是那种”走地鸡”,下蛋的坏境实在不敢恭维,通常卫生条件难以保障,含有致病细菌的可能性就更高。

许多人喝豆浆喜欢加糖。而有一条”禁忌”是”不能加红糖”,原因是”红糖中含有一些有机酸,会与豆浆中的钙或者蛋白质生成沉淀,从而降低营养价值”。且不说红糖中含有多少有机酸,豆浆中本来就没有什么钙,豆浆的价值跟钙也完全不搭边。既然本来就没有,当然也就无所谓”损失”。而有机酸与蛋白能否结合,结合之后是否不被消化,本身也是没谱的事情。即便是真的,红糖中的那点有点酸相对于豆浆中的蛋白也只是沧海一粟,完全可以忽略。

还有人说白糖也最好不加,因为”糖在体内转化成酸,会结合体内的钙或者与蛋白质,影响钙和蛋白质的吸收”。这种说法更是离谱。糖转化成酸是在吸收之后,早就跟消化道内的钙和蛋白质没有碰面的机会了。而且,人体都会摄入碳水化合物,最后在体内会分解成糖。如果糖转化而来的有机酸能有如此破话性的话,那么吃的米饭、馒头、面包乃至蔬菜最终都会有同样的作用。

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食谱中的碳水化合物都比较多。为了控制血糖浓度,减少热量摄人,不在豆浆中加糖是有利健康的。但这是因为减少整个食谱中总的糖摄入量,而不是说糖跟豆浆一起吃就有什么危害。

相关专题: 养生误区

相关资讯

女性易犯饮食中的五大误区
女性喝牛奶 不少年轻的女孩都为自己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发愁,一项新研究发现,长粉刺的几率与每天喝牛奶的多少有关。每天喝两杯以上脱脂牛奶的女性,面部长粉刺的几率要高出常人44%。如果不局限于脱脂牛奶,只要每天喝
快速治牙疼 求医生不如靠自己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句话是对牙疼最直接的体验,牙疼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个小毛病,但是如果你忽略它,牙疼带给你的滋味委实很不好受。 牙疼,在平时不疼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是一旦疼起来就浑身不舒服,特
走出三大误区正确认识方便面
近来,有关方便面的争论不绝于耳,使原本对方便面不甚了解的消费者更加产生了一些疑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大学沈再春教授。他认为,目前消费者对方便面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方便面的营养不完全,缺乏
头屑困扰 3大误区不得不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去屑问题越来越引起人民的重视。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人受头屑困扰的比例,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演越烈。 头屑问题,完全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关键是掌握有效的去屑方法、以及使用正
身体常出这5状况 预警你营养不足
身体偶尔出现病状或不舒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以下提到的5种病状,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病,以下的5种不正常信号你一定要熟知,并及时了解好自己的身体,补充足营养,让自己健健康康的。 人体是个奇特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