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1秒钟学会,最不伤害孩子的批评公式

发布时间:2020-10-11 21:24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恰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批评就是要学会批评的艺术,批评艺术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如果孩子身

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恰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批评就是要学会批评的艺术,批评艺术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如果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

1秒钟学会,最不伤害孩子的批评公式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

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1)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2)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指向“人本身”,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么做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 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1秒钟学会,最不伤害孩子的批评公式

3、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 确认可罚性 表达感受(痛苦) 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关专题: 坏习惯教育批评

相关资讯

有多少父母懂得早期阅读
人一生中大多数的知识,还是来源于书本,即便是在网络时代。阅读的能力,实际上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是驾轻就熟,还是举步维艰。 在西方国家,每一年,由于患有阅读障碍而不能和同龄人一起读书上学,不得不进特殊学
13岁前孩子拥有这5种“财富”,比成绩重要百倍,胜过十套房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位母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她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她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母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母亲挑了一辆镶满
凡事总说“不行”,如何对待自我不认同的孩子
孩子明明会跳的舞非说不会跳,明明会背的诗歌非说不会背。这并不是孩子在偷懒,而是儿童的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因为自卑,干脆什么都说“不行”,通过拒绝别人而避免嘲笑。 生活中、学校里,有很多孩子总喜欢说 “我
和婆婆相处,要学着“圆滑”一点
老公很认真地说喜欢我。 我非常受用,自以为在他心目中我的关键词应该是“貌美、贤良、节俭、持家……” 结果,他说:“因为你很圆滑。” 我的震惊可想而知。他毁了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我倍感不满,逼他举例说明
孩子跌倒了,我到底要不要去扶?
从众是大部分个体都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上,长久以来也有从众的“传统”。 小孩子跌倒了父母怎么办?扶还是不扶?这原本应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在中国的父母之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