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 一天,舅舅来我家,说想吃我的饼干。可是我递给他的时候,他又不要了。后来,他再要我就不给他了,他又说我是个“小气鬼”。唉,大人们可真奇怪! 妈妈说: 我们家乐乐不知道怎么搞的,总是特别小气。比如他正在吃香蕉,你要让他给你吃一口,他总是会把香蕉攥得更紧,甚至看都不看你,拿着香蕉走到一边。他这个小气的毛病我也多次纠正,可怎么说都没用。 老师说: 上面的场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一直都屡见不鲜。大人们正是用这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传承下来的方式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要学会与人分享。 但是大人往往容易忽略的是,要么在孩子与你分享的时候谢绝,要么在孩子“小气”的时候批评指责。
谢绝是不对的。当孩子应你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时候,他是真心以为你需要或者你喜欢这个东西,他并且会为能把东西分给你而感到快乐。你的谢绝会使孩子觉得你在“耍”他,同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就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当下一次你或者别人再向他要东西的时候,他也许就会为了保护自己、防止被耍而拒绝与人分享。一个“大方”的孩子也由此变成了“小气鬼”。 简单的批评指责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使他对你产生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小气”。 面对“小气”的孩子,不能简单地批评,而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向他逐步地表现和传达分享的行为与观念,让他从分享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这样,他就会慢慢“大方”起来。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小气”,那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教育出了问题。 分享行为的定义 分享行为是指宝宝将自己所拥有和能支配的物质与别人一起使用,将自己的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体验的行为。分享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能力,学会分享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 分享行为的意义 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 怎样培养宝宝的分享行为能力 1、满足宝宝对爱的需求。爸爸妈妈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和宝宝共处,不能忽视了宝宝对爸爸妈妈的爱的需要。尤其妈妈一贯的、连续不断的爱和关注,对宝宝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宝宝可能会失去已经获得的安全感。这种对妈妈的不信任,就有可能在宝宝的社会行为上体现出来,比如说不愿意与人分享。 2、做出分享的榜样。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与家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妈妈喜欢吃巧克力,可以分给家里每个人一颗。而宝宝偶尔做出分享行为时,一定要诚恳地接受宝宝的好意,而且要谢谢宝宝,让宝宝体验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比如,当你要宝宝把他正在吃的糖果给你一块时,宝宝给了你,你一定要接受,并且很高兴地吃下去。这样宝宝就能感受到他带给你的快乐,从而激励他继续这种行为。一定不要谢绝宝宝的分享。 3、让宝宝来扮演角色。给宝宝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并和宝宝一起扮演故事里面的角色,宝宝来扮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角色,爸爸妈妈扮演接受别人礼物的角色,然后可以交换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角色扮演,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角色的分享特征固定在宝宝的心中。这时,宝宝就真正从“小气”的宝宝成长为愿意和人分享的可爱宝宝。 4、关键期里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引导。1.5-2岁是儿童分享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在宝宝与家人共处时,在与小朋友共处时,要引导他分享他的食物、玩具等等,使其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促进分享行为能力的发展,获得社会交往的技能。 本文转自歪歪兔情智乐园 |
相关资讯
- 孩子安全过假期 家长不可不防五大风险
- 转眼间又到了寒假,假期对于孩子的诱惑力自然不必多说。但是也正由于处于假期,学生疏于防范、老师和家长无法看护,本应属于孩子们欢天喜地的假期,有些学生却再也等不来他们下一个假期。安全教育年年讲,意外事件却…
- 零食硬食荤食 都要给孩子吃
- 零食:三餐之外的必补品 其实,科学给孩子吃零食是有益的。美国 专家 为此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认为零食能更好地满足身体对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调查中发觉,在三餐之间加吃零食的儿童,比只吃三餐的同龄儿童…
- 告诉孩子 投降≠糟糕
- 但凡听到“投降”两个字,父母会本能地表示不屑与不悦。似乎,在大人的观念里,怎么能向自己的孩子投降呢?殊不知,这里的投降并不是它本来的词义,而是代表着与之相反的意义。并且,它所延伸的含义,还包括了亲子之…
- 孩子吃啥易导致情绪不稳?
- 不喜欢蔬菜的儿童,其咬牙合力愈弱。而且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有蛀牙也比较多,蛀牙多则不能用力咀嚼。牙齿好坏关系到咀嚼功能,而咀嚼可以缓和紧张、焦虑。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也与稳定情绪有关,紧张或饥饿时,血液中的…
- 32个“黄金敏感期”,错过一个耽误一生!
-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敏感期 提醒: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敏感期时间会有所差异,但是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宽松,没有压抑或特殊经历的孩子通常会在这个年龄阶段内。这些敏感期都有一段时期,不是在一两天就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