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造成孩子自卑、封闭、压抑、焦虑的封闭状态的外部环境,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这两方面的环境是他们成长的主要环境。 ?? 我们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更注重于知识传授。且不说这些知识体系,学科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人生观的探讨却实在是太欠缺了。现有的道德伦理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距太远,而且还往往过于空泛,抽象,缺乏说服力。 ??成绩的优劣,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第一标准,这是指在学校而言。学生们的精力扑在了分数上,这种以分数为标准的衡量方法,却会压抑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是也。 ??社会以她自己的规律在运转,“识时务者为俊杰”,顺者昌,逆者亡。成功者其实就是顺势者,顺大势成大就,顺小势成小就。 ??然而从大学“圣殿”里走出来的学生,对这个复杂又固执的社会,很容易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以他们受的教育,以他们“游手好闲”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相距实在太远。 ??他们迷惘、愕然,学校太理想化,生活却太复杂。被粉饰与美化的生活欺骗了他们,“做得说不得”的存在坑了他们。悟性高的学生,慢慢地瞧出个名堂,知道怎么顺势,怎么拐弯,怎么成就自己。那些个真诚的、坦率的、傻呼呼的,说不定就碰个头破血流。回转身,惨惨说一声:“真虚伪。” ??那位“专门买碗”的大学生,敢情就是后者。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生活的“浪漫”、“随意”就受不了。 ??再说我们的家庭教育,一样父母评定孩子的标准其一是“高分”,其二是“乖”还是“不乖”,即是否听话。他们基本无视孩子的人格培养与能力开发,在生活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让他吃得好,穿得漂亮,身体棒棒的,走出去体体面面。至于他的心理状况呢?关心的就不多。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一种“敌意”的态度,使其在斥责声中长大,这是许多孩子的体会。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耍态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结果,在家长面前,有的孩子就战战兢兢,形容委琐,而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就无法无天,顽劣不堪。有的孩子与父母就缺少一份亲密的感情。从小感情压抑,落落漠漠的,不爱与人交往。那位大学生,显然是与父母有隔阂的,因此也不多交流。 ??在一些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自我封闭状况,与缺少亲密的人际交往有关。这些封闭者往往害怕社交,甚至害怕一样的同学交往。其结果,越是害怕,越是封闭。封闭造成孤独、压抑、焦虑,最后形成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关心、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协调孩子的情绪,矫正他的性格偏差。例如对于这位大学生,如果父母能经常与他谈话,并帮助他澄清一些偏见,给他为人处世的参考,那他的精神状态就不至于到此地步。当然,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有一个对社会、对新环境的认识,适应、改造过程。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很难生存,更别说竞争了。作为家长,你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发展潜力、能愉快生活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具有严重心理偏差的“天才”呢?这两种不同的目标,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无疑,心理健康,也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竞争的首要条件之一。 ??从某本书上读到心理健康的标准,转录如下,以供家长、教师及学生参考: ??1.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没有认识障碍。 ??2.有丰富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能承受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 ??3.意志健全,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战胜压抑、沮丧等消极情绪。 ??4.有较好的适应性。 ??5.心理特点和实际年龄相一致。 ??6.能正确认识自身,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7.对一定的事物持有积极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 ??8.智力健全。 ??9.具有从事一样活动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 ??10.有切合实际的人生追求目标。 |
相关专题:
教育
相关资讯
- 4.6万卖掉自己亲生儿子,事后反悔!这位妈妈是个大写的渣!
- 卖掉亲生儿子,这种事怎么做得出来呢......这人心是肉长的吗?天下难找这样的父母。 都说虎毒不食子,然而,扬州却有个亲妈卖掉刚出生的儿子,着实令人痛心。 昨天宝应警方发布消息, 侦破一起拐卖儿童案件。 要价4.…
- 孩子太“娘” 家长怎么办?
- 导语: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男孩越来越“娘”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杭州一男老师曾对四所小学的部分男生进行调查,发觉现在的男孩子并不像男孩子,这引起了网友有关现代男孩太“娘”的热议。那家长们在教育孩子…
- “五问”教你在犹豫不决时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问题是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如何答复孩子,而还有一些问题则常常会让我们感到犹豫不决,觉得回答孩子“行”也可以、“不行”也可以。因此做父母的我们应该有一套指导自己行为的方针,以便碰到…
- 现在的孩子就真的不能打吗?
- 在各种“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做主”等早期教育理念日益风行的今天,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经没有太多的市…
- 1~3岁;3~6岁,让宝宝尽早开口说话(下)
- (接上文) 听物认物——让宝宝看到、摸到具体的实物,而且听到与实物对应的语音发音,同时又能看到大人发音的口型动作。 4~5个月后,父母可以采用“视听结合法”,让宝宝认认、说说他所看到的周围的日常用品、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