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克富 昨天上午去电视台录了一次节目,谈论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问题。我想,邀请心理医生参与的目的是旨在回答: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到底对孩子人格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录制还算顺利。 为避免自己的表达成为一种正确的废话,我先用心理咨询的“具体化”技术把“陪伴”分解开来: “陪”是“陪”;“伴”是“伴”;真正的“陪伴”是既“陪”且“伴”。 “陪”就是在一起,指的是空间上的近距离和时间上的同步。“陪”是客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行为层面讲,“陪”基本上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行动。 “伴”则不同。“伴”是成为对方的伙伴。伴侣。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主体的努力,而是客体的感受和认可。 把以上两句话通俗地表达出来,就是:当你“陪”着孩子的时候,孩子却并不见得认为你就是TA的“伴”;“陪”孩子由父母说了算,但能否成为孩子的“伴”,则只能由孩子说了算。 如此分解后,我们就不难发觉,其实现实生活当中有“陪”而无“伴”的现象并不罕见。 比如一个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陪”着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能成为孩子心中的“伴”吗?咨询室内,一位觉得因陪女儿牺牲了自己事业的母亲,被女儿当面斥责道:“你那是陪着我吗?你只是每天都管着我!” 立马,我对这个孩子肃然起敬,因为她能清晰地分开“陪着”和“管着”,尽管她还没有能力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伴着”。 “伴着”的基础是“愛”而不是“爱”。心不在焉时“爱”仍在,“愛”却没有了。 如果说“并不是每一个父亲和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你不赞同的话,那么我说“很多做父亲和做母亲的,爱自己的面子超过爱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比儿女的心理健康更重要”,你们能信吗? 如果不信,我再举例。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好不容易做通工作才把孩子带进咨询室。可是,这个“陪”着孩子前来的家长并没有任何与孩子为“伴”的愿望和动机。有一次,在50分钟的咨询过程中,一个父亲的手机曾有3次响起,而每次都会把我和孩子的谈话打断,这位父亲根本不会顾及他人的存在,大声接听电话…… 这个时候,尽管还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但基本可以肯定我是难以帮助这个孩子的,因为经验告诉我,在这个形式上保持了完整的家庭里,这个不缺爹也不少娘的孩子,“愛”却严重缺失。 再回到“陪伴”上来,我们就可以认定,“陪伴”的本质在于“伴”。 心理学研究发觉,一切心理障碍都会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障碍。而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伴”,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伴”。 那么,谁是造成一个人心中无“伴”——整日与人擦肩接踵却感到孤苦伶仃——的罪魁祸首呢? 心理学没有能力给出答案,却可以拓展我们想象的空间。 |
下一篇:所谓父女,不过是一场目送
相关专题:
育儿知识
相关资讯
- 我“调戏”出了一个没有叛逆期的小孩
- 问: 如何捋顺一个少年的叛逆? 答: 抢在他叛逆之前调戏一把。 这则对话发生在小米同学六年级,一个照例奋力赶作业的晚上。 发上了朋友圈后,朋友惊叹:这样的爹,简直就是一个——坑! 别人是坑爹,我家是爹坑。 …
- 从0岁起打造高情商宝宝
- 情商包括情绪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是把握和调节自我和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 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
- 你跟孩子灌输“养你多么不容易”了吗?
- 不要再给孩子灌输“养你多么不容易“了,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很多如今已经当了爸爸妈妈的人或许还记得在很早以前,可能是自己想要买一个价…
- 孩子有情绪时,不要轻易去问为什么!
- 孩子哭了,我们应该马上去安慰吗?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父母。我记得老人就和我说过:孩子哭时不要马上就去回应,让他哭会儿,再去,以后孩子就不会哭闹那么厉害,好带。一开始我听着觉得蛮有道理,可随着对孩子了解更…
- 孩子爱告状,斤斤计较没朋友?聪明家长这样做,用心揣摩巧处理!
-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发觉一个问题,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爱告状,特别是和小伙伴之间的摩擦,什么鸡毛蒜皮大的事都会跌跌冲冲的跑来报告,而且告状会一直持续到上小学。 “奶奶,弟弟欺负我” “爸爸,姐姐没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