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你是否还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发布时间:2020-10-12 10:00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拥有好习惯意味着孩子将来更有可能幸福和成功,所以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毫不含糊地培养ta的好习惯,吃饭、睡觉、玩耍、交友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充斥着塞给孩子的“正确” 规则。可是有时候你会发觉,我们拼命地教,孩子却拼命地背道而驰。当然我们的想法本

拥有好习惯意味着孩子将来更有可能幸福和成功,所以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毫不含糊地培养ta的好习惯,吃饭、睡觉、玩耍、交友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充斥着塞给孩子的“正确” 规则。可是有时候你会发觉,我们拼命地教,孩子却拼命地背道而驰。当然我们的想法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孩子的好习惯如何能自然养成?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

你是否还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一提到坏习惯,有的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我想问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可能家长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活才能幸福成功。好,既然我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人生,那我们就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把这个问题看个清清楚楚。

1.训练出来的好习惯必定带来幸福人生吗?

2.好习惯如何形成?

3.坏习惯如何形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微博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你是否还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这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话题。一些家长在训孩子时,通过惩罚、给脸色、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边界,不养成坏习惯。如同狗若尿到地板上就让它少吃顿饭,狗就不会养成地板上尿尿的坏习惯。这就是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人跟电脑程序没两样,你允许他边吃边玩,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懂得按时专心吃饭。你要求他吃饭时必须放下游戏,他就学会了专心吃饭,从此养成“好习惯”。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孩子就会一事无成甚至杀人放火。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不是一个独立丰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人。

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种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去,就成为了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若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无论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若妈妈压抑怨恨,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若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就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好好吃顿饭,也可以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互相喂两口,不必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而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就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人生方式”不同。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因为童年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

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习惯生活,并且得到爱和支持的孩子,面对大家觉得很难处理的矛盾,常会有各种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这样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少见,我见过的,做生意都很成功,而且特别轻松,公司很少去管。智慧,是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定带来反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10年,妈妈每天充满怨气的要求我收拾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乱放东西。后来因为太痛苦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包容自己,允许自己的所有行为习惯。有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后,开始喜欢收拾东西,最后井井有条,布置得温馨又方便,比妈妈整洁得多,就算去很乱的朋友家住,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要求我训练我的时候,我却开始喜欢秩序了?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要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若有充足的爱和流动,那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也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最自然的选择。比如独立,每个生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妈妈对婴儿经常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的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灵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帮忙,孩子还嫌你障碍自己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

再说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在大人的观念看来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抱持婴儿的攻击,孩子就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再说说合理要求,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越长大,越能安稳的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让孩子学去。比如父亲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千万不能学他。儿子小时候会很乖,烟酒不沾,结婚后,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父亲。

奥巴马的父亲,真可以说是“混蛋”,抛妻弃子,奥巴马妈妈靠救济金独自养活儿子,但妈妈没对儿子说,你爸不是个东西,抛弃我,你绝对不能爱他。相反,妈妈一直讲给儿子,你的爸爸是非洲的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等等。妈妈鼓励儿子认同爸爸,奥巴马果然成了很有男人味的“国王”,家庭稳定,没有抛妻弃子。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爱,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坏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家长经常担心孩子沉溺网游,觉得今天不管他,将来他就会沉溺其中一事无成。我曾经在小学2年级时疯狂爱上电子游戏,现在看来我的父母真是奇葩,妈妈从来不制止,爸爸甚至主动拉我比赛。这样沉溺了1年,成绩从班里第1名往后掉,父母居然也不担心,还是兴致盎然地陪我玩,后来我们全家人都玩够了,我也充分体验过打游戏的快乐,感到很满足。从中学到大学,对同学们痴迷的网游都不感冒,偶尔玩之,拿得起放得下。

每一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而游戏,却能带来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

作为婴儿,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如果妈妈能“看到”婴儿,婴儿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我渴望被妈妈看到,但是我太绝望了。”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因为我们的真实感受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我们需要学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最终的目的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

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今天很难受,所以脾气大了点”。丈夫学了心理学,说;“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你不能跟我发脾气。”这个说法,和“没看我养家赚钱忙着吗,别烦我”本质一样,只是套上了心理学的外衣,显得更正确。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是,爱的流动被切断,这个说法本身又变成了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的投入生活,让爱流动。

相关资讯

孩子不专心怎么破?八个妙招帮孩子重建专注力!
前一阵带六六去朋友家玩,我和朋友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六六始终自顾自沉迷在磁力片世界中,而朋友家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却一直闹腾。朋友说:“六六真乖,不到4岁,你怎么把她的专注力培养的这么好?” 我笑笑,
八大绝招让孩子胆子大起来
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
画画竟然是孩子最好的智力开发,今天才知道!
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背背唐诗、认认字母、学学儿歌就是学前最好的智力开发了,果真如此吗?有科学家认为,画画是更好的智力开发,你知道为什么吗? 记忆力更好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
原生家庭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导读:近几年来心理学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原生家庭挺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这个结论不可否认,但原生家庭究竟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难道真的像
学理财:教孩子管好自己的零花钱
给零花钱是不少富裕家庭让孩子在理财方面的第一个尝试,如果使用得当,每周一次的零花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决断能力、延迟的满足感和正确的财务价值观。 家长可以从孩子五六岁时开始给零花钱,这个年龄的孩子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