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女童在14楼高的自家阳台上玩耍时,向楼下抛掷空玻璃瓶,楼下保姆怀中5个多月大的男婴被击中头部,不久死亡。近日,法院一审判决,肇事女童赔偿,她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向受害人的父母赔偿67万元。 面对悲剧,家长该警醒啥? 希望引以为戒,要记得告诉孩子千万不能从高空乱扔东西,以免害人害己啊! 始末:庭上父亲矢口否认 面对民警询问,肖先生承认是两岁的女儿茜茜在阳台上玩耍时丢下去的。肖先生和妻子为男婴垫付了医疗费5万元,还另给邹先生现金5000元。遗憾的是,男婴还是不幸离世。 在法庭上,肖先生和妻子矢口否认女儿茜茜是肇事人,也无证据显示茜茜与浩浩所受伤害有关。法院根据公安出警记录以及对肖先生、左女士的询问笔录,认定玻璃瓶系茜茜从其居住房屋的阳台扔下。由于茜茜无个人财产,依法应由茜茜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熟读法律有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牢记:请看好自家孩 别让悲剧再重演 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沉重,真心希望不要再发生类似的悲剧。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上演,再此呼吁,请爸爸妈妈自身做到不要高空抛物,同时,加强对孩子的看管,告诉孩子从高空扔东西甚至能砸死人,严防小孩攀爬阳台、楼顶玩耍,也不要让孩子单独留守在家中。 警惕:无独有偶 1)10岁男童高空抛砖砸死楼下女邻居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景花园小区内,居民贺女士被一名10岁男童从顶层抛下的砖块砸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将男童父母告上法庭,索赔160多万元。 2)2岁女孩被高空坠落酸奶瓶当场砸晕 吃完晚饭的张女士带着两岁的女儿艳艳(化名)在小区骑车,本来大家玩得高高兴兴的,没想到一个玻璃酸奶瓶突然从天而降,刚好砸中艳艳头顶,造成其当场昏迷。 3)12岁男童被高空坠落酒瓶砸中致颅内出血 在汉阳鹦鹉小路的江景园小区,一名从红安来汉过小年的12岁男童,被高空坠落的酒瓶砸中头部,导致生命垂危。 调查:7种最危险的高空抛弃物 1、香烟 设定场景:抽完香烟,往后一甩——看来潇洒,可烟头还没灭呢。 杀伤力:未灭的烟头落入易燃物中,极可能引发火灾。广州也发生过类似原因引起的火灾。 2、菜刀(以及其他铁器) 设定场景:大多发生于家庭成员争执、打斗中。飞刀往往直接飞下楼去。 杀伤力:刀具下坠,如遇上人体,后果不堪设想。 3、啤酒瓶(以及其他玻璃瓶) 设定场景:酒后亢奋,摔啤酒瓶来发泄。 杀伤力:啤酒瓶高空着地后会产生爆裂、碎开,碎片飞溅。 4、花盆 设定场景:台风到来、小孩玩闹导致花盆坠落事件发生。 杀伤力:花盆砸到路上,轻则吓人,重则致命。 5、砖石 设定场景:市民装修后石材堆放在阳台或者窗台上,遭遇台风或者小孩玩闹互扔。 杀伤力:轻则致伤,重则致命。 6、爆竹 设定场景:孩童玩爆竹,喜欢从上往下扔。 杀伤力:轻则让途人受到惊吓,重则引发火灾、伤害幼童。 7、晾衣竿 设定场景:遭遇台风或者晾洗衣服时不注意,容易脱落。 杀伤力:晾衣竿带着金属弯钩,弯钩如袭入人体特别是头部,将造成致命威胁。 他山之石 日本用重罚 日本是一个高楼林立、人口密度极大的国家,禁止高空抛物的教育非常严格。日本人从小在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就强调严禁乱扔垃圾,人为高空抛物致人伤害或死亡的事件极少。 香港用牢刑在香港,高空抛物主要依据《简易程序治罪条例》进行处理。该法规定“如有人自建筑物掉下任何东西,或容许任何东西自建筑物坠下,以致对在公众地方之内或附近的人造成危险或损伤者,则掉下该东西或容许该东西坠下的人,即属犯罪,可处罚款一万港币及监禁6个月。 网友有话说
|
上一篇:宝宝吐奶≠生病,爸爸请淡定!
相关专题:
教育
相关资讯
- 学理财:六岁的女儿是这样学会理财的
- 女儿就要上小学了,整个假期她都沉浸在一个准小学生的无比激动之中。 当别人问起她在哪个幼儿园时,她赶紧纠正:“不,我都到小学报名了,马上就上一年级啦…
- 剧说:我的珍宝——小时候,你“偷”过东西吗?
- 小孩子的“偷”,与我们是非观念上的“偷”不同 为什么小孩子偷东西就不能叫做“偷”呢? 我们这里说的小孩子也是有个年龄限制的,即6岁。6岁前,孩子年幼无知,他没有观念上的物品所有权,也就不了解他喜欢的这个东…
- 学花钱:教会孩子有计划的花钱
- 个案: 鹏鹏从上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零花钱。 妈妈每次都是一个星期给他十块钱的零花钱。每次拿到钱之后,他都是欢欣雀跃,可是还不到三天,他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就花完了。 剩下的两天,就处于没有零花钱花的日子里。…
- BB有些小怪癖妈妈勿需担心
- 网友霏霏妈:我的宝宝5个月了,招人喜爱,但她有一个让我们深感头痛的小毛病--爱吃手。一劳累、困倦、紧张、寂寞和睡觉前,她就很自然地将大拇指伸进嘴,起劲地嘬得“吧吧”响,如果不让她吃手,她就“吭吭卿卿”地…
- 原来父母也分四等,看看你是哪个级别的父母呢?
- 我们这里强调的级别,不是指父母身份、地位的差别,也非职位、职称上的区分,而是指父母在教育意识与教育行为上的级别。正因为在教育意识与教育行为上有了差别,父母的爱才有了级别,父母也就有了级别。 照顾级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