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童言无忌”的尴尬,家长怎么破?

发布时间:2020-10-12 09:53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不少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生活中小孩子说话口无遮拦,常常毫不留情地拆你的台,比如他会说妈妈穿这个一点不好看,或者你做的菜好难吃之类的,自己家的孩子忍忍也就算了,可是在外人面前,小孩子还是这样就尴尬了,比如当着别人的面说叔叔你脸上都是坑,或者阿姨

不少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生活中小孩子说话口无遮拦,常常毫不留情地拆你的台,比如他会说妈妈穿这个一点不好看,或者你做的菜好难吃之类的,自己家的孩子忍忍也就算了,可是在外人面前,小孩子还是这样就尴尬了,比如当着别人的面说叔叔你脸上都是坑,或者阿姨你真胖,等等。这时候,大人常常站出来打圆场化解尴尬,说小孩子童言无忌,你别太在意。如果是三四岁的孩子,还说的过去,但如果孩子已经七八岁了,大人再用“童言无忌”当借口,不去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未来可能有很不好的影响。那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呢?

“童言无忌”的尴尬,家长怎么破?

颖子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了三个建议,那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界限感和正能量。

首先,我们来说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把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有了同理心,孩子在说话之前,就会先想想这么说会有什么后果,如果说出来的话会伤害别人,他就不会说。那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举个例子,小孩子第一次遇到乞讨的人,大多会问,为什么他穿的破破烂烂的,还来我家要吃的?这时候,家长要先告诉孩子,等一会儿给他解释。然后,家长再耐心对孩子说:“这些乞讨的人,生活上比较困难,没办法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也没办法吃上可口的饭菜,为了活下去只能向别人寻求帮助,如果我们在大家面前说他们,他们会更难过。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说,尽量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你想啊,你上次踢足球弄得满身泥的时候,也不喜欢别人指着你说,对不对?”如果你只是解释说明,孩子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要多用孩子经历过的事情引导他换位思考。就像上面乞丐的例子,大多数孩子是体会不到乞丐的难处的,换位思考不容易,你用他满身泥被人嘲笑的经历引导,他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是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教会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界限感”有两个层次,初级层次是保护自我,高级层次是尊重不同。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保护自我很重要,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什么都喜欢说,什么名字、学校、住址都告诉别人,这时候“童言无忌”就很危险。这种情况一样发生在3到5岁的孩子身上,家长怕孩子走丢的时候找不到家,让孩子背家长的电话和家庭地址,这种安全意识很好,但如果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了,就会有危险。

界限感的另一个层次是尊重不同。有界限感的人不会随便评论别人,也不会强迫别人和自己一致。有的孩子很受欢迎,就是因为他有清晰的界限感,很少提出超过界限的要求。但这种界限感是很难培养的,因为很多家长都没有这种界限感。如果家长每天在家里说东家长西家短,对别人品头论足,怎么阻止孩子有样学样呢?所以要解决这种童言无忌,首先家长要有界限感,不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这样才能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是培养孩子的正能量。

家长要多用正向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尽量不用负面的评判型的语言。比如,看到一个满身脏兮兮的小朋友,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这个小朋友需要好好洗个澡啦”,而不是说“这孩子怎么这么邋遢,你可别跟他一起玩啊”前一句话可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而后一句话却带着负面的评价。你的负面评价说多了,孩子也跟着你学,习惯从负面角度解读别人的行为,所以,家长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多描述,少评判。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交谈都要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随意评论,即使不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轻易地说长道短。

相关专题: 教育引导孩子

相关资讯

孩子当“小尾巴”怎么办
有些家长发觉,自己的孩子在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只是随着其他小伙伴玩,当个
你刚才说什么了?
1 昨天周末,应该陪喆同学,因为推送没写完,趁他没醒打开电脑继续码字。 很悲催,当我输入密码,显示不对;再输入,依然不对。打苹果的客服,叨叨一堆,提供的几个解决方案都不行。试到最后,娃爸上阵,最后确认是
容易毁掉孩子的“七大狠招”,你有几个?
很多父母都因为太溺爱孩子,忽略孩子的个性和自主性,以下这些毁掉孩子的“七大狠招”,你又有没有呢?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
又冲孩子发火了,如何与孩子和好?
父母身负教养孩子的重责大任,跟孩子每天长时间相处,当孩子行为表现不如预期时,很少父母能一直保持稳定的心情与孩子互动。 情绪失控的大人,会做些什么呢? 有人会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孩子,但其实是骂错人或怪错事;有
品德教育,在这14部电影中找到答案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者加德纳(Gardner):“多元智慧固然重要,但品德教育优先于多元智慧的学习。”精选14部不同国家区域的优质电影,让孩子从影像中学习多元文化,也从电影中学习品德教育的呼应。 品字有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