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教育 > 正文

孩子过度痴迷于一个故事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0-12 10:16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你有没有发觉,有时候你的宝宝会痴迷于一件事很久,听故事也好,玩游戏也好,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会觉得厌倦,难道是自闭症? 理解并陪伴孩子重复练习 安安今年3岁,最近痴迷上了睡前听故事。本来孩子喜欢听故事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但安安妈妈却感到越来越抓狂,因为

你有没有发觉,有时候你的宝宝会痴迷于一件事很久,听故事也好,玩游戏也好,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会觉得厌倦,难道是自闭症?

孩子过度痴迷于一个故事怎么办?

理解并陪伴孩子重复练习

安安今年3岁,最近痴迷上了睡前听故事。本来孩子喜欢听故事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但安安妈妈却感到越来越抓狂,因为安安痴迷的故事只有一个——《啊呜喵》。

其实,这个故事安安熟悉得都已经会背了,但他还是要求妈妈讲,并且每当发觉妈妈讲的有“错误”时,他还会及时“纠正”。不仅如此,安安还要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小猫咪为什么和大老虎长得那么像?小猫咪有小主人吗?

故事讲了N遍了,问题也回答了N遍了,但是,妈妈知道,还有第N+1遍在等着她。现在,每当打开这本几乎被翻烂的故事书时,妈妈都会有一种无助感——什么时候是个头呀,这孩子咋就不能换个新故事听呢?

【心理分析】

很多家长都会像安安妈妈一样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孩子不仅仅是喜欢重复性听同一个故事,还喜欢重复做某一件事,比如:玩同一个玩具、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部动画片等等,且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对于幼儿来说,“重复做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

幼儿之所以会出现“常同行为”,首先是因为孩子接触到的世界比较小,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都还很有限,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讲是不可知的,会带来不安全的感觉。而重复性做同一件事,例如家长重复讲同一个故事,代表的是已经经历过的“已知”——已知的故事情节、已知的角色、已知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已知的快乐体验。比如,孩子一再要求反复讲的,肯定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故事可以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在听家长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到安全、快乐以及来自家长的关爱。所以,重复性做某一件事,对孩子来讲就是呆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能感受到安全和愉悦,于是,他们自然会要求更多次地重复,更多次地体验。

【专家建议】

“重复练习”的行为能够满足儿童特定时期的需求,但很多家长对此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担忧、厌烦,忍不住要干涉孩子。成年人的这种“帮助”,其实是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的,有时还会和孩子产生冲突。

作为家长,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必要的育儿心理学。重复听故事这类很容易被成年人认为“没意思”的事情,对孩子却有莫大的益处,同时也是健康成长必经的过程。要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对一个故事痴迷到百读不厌、精益求精的程度,难能可贵。因此,家长要理解和尊循孩子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以“孩子的规则”去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不厌其烦地来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然,父母也应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接触新游戏、新图书,尝试给孩子介绍新的故事,最好和原来的故事有相似的角色,或是有类似的插图,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相关资讯

为什么对孩子的批评会变成攻击?
文:占海燕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由淑女变成悍妇,也可以由悍妇变得温柔可人。父亲同样也是,前一刻还是西装革履的辗转于商务,后一刻便趴在地上心甘情愿的给孩子当牛做马,孩子就是有这样
孩子酷爱顶嘴、争辩、挑战你的权威?快来看看我给你们的妙招
曾有研究者对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行调查,让他们说出觉得孩子在哪个阶段最难沟通和教育,排名第一的当属“青春期”,排名第二的则为“麻烦的两至三岁”的时期。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
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坏苹果效应”是指一个坏苹果如果不及时剔除,则会将周围的好苹果也变成坏苹果。在我们的育儿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挟、对孩子缺点的放大都会产生“坏苹果效应”,这些妈妈们都知道吗?
爹妈不靠谱,坑的是孩子
最近刷微博刷到这么一条内容:家长带着11一个月大的孩子去医院,将孩子放在咨询台上,自己就站在旁边。结果孩子在咨询台上爬了十几秒之后无意中碰触到了升降电脑的按钮,导致手指被夹住了,检查后显示右手拇指骨折。
我的儿子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只是不小心折了翅膀掉下来,落到了你的怀里,感受一下妈妈给予的幸福。 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 对别的孩子来说,生在一个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大学教授的家庭,相当于含着金钥匙。但对我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