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占海燕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由淑女变成悍妇,也可以由悍妇变得温柔可人。父亲同样也是,前一刻还是西装革履的辗转于商务,后一刻便趴在地上心甘情愿的给孩子当牛做马,孩子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在不断的成长,而成长便意味着犯错。父母在担任父亲/母亲本身的角色的同时,也是一个平常的男人/女人,人便拥有情绪,拥有本能的攻击性,父母的情绪爆发及带有攻击性的惩罚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伤害,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习得一些更好的教育方式而非惩罚对家长自身以及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益处的。 孩子犯错误之后的直接结果是去承担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去惩罚。那家长们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哪些方式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请孩子帮忙 让孩子成为家庭活动的一员,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仅会让孩子对家庭有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也会让孩子提高对自我的评价,提高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家长改变自己内心的认知:“孩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或者“不要累着孩子”,以大人的方式尝试请求孩子的帮忙,孩子会很乐意的,如果孩子没有做好你请求的事情,没有关系,和孩子一起探讨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就好。比如,你带着孩子一起逛超市,孩子喜欢东拿西看,很难管教,让你很恼火,也许会给到孩子威胁:“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或者“等你爸爸回来,有你好受的”。孩子的好奇和行动力被恐惧所包裹,不凡给到孩子一些友好的邀请,“小希,你来帮我拿三个柠檬”或者“小希,你用你学到的数学知识,帮我算算买哪种纸巾更划算”。 明确表达你强烈不同意的立场,表明你的期望,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当孩子的行为实在是让你感到恼火,表达你的想法立场和内心感受是最直接的方法,或者表达你的期望,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在我们表达自己不同的立场和情绪的时候,孩子需要有一定阶段的去接纳我们的拒绝和情绪,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孩子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 表达感受犹如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难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人的生理基本情绪有喜、怒、哀、惧四种,而内心的感受则是丰富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生气、悲伤、恐惧、快乐、厌恶、鄙夷、生气等等,感受伴随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的加工。 比如:你一进门看到孩子将洗衣粉撒的满地都是,你感到一下子火冒三丈,也许会惯性式发泄情绪,可能是会说:看你干的好事,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晚上不许看电视,甚至是对孩子孩子进行打骂,以让自己的愤怒情绪得到发泄。然后自己带着情绪做完了清理的工作,孩子受到惩罚,在一旁哭泣,也许会感觉自己不再被爱了。孩子并没有承担自己所犯错误的结果,家长可以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可以说:“整整一袋子的洗衣粉都撒在洗手间的地板上了。看到这乱七八糟的样子,我非常生气。洗衣粉不是用来玩的,快去那一个袋子、扫帚和簸箕,把它清理干净,别弄得整个屋子都是。” 这样的表达,家长描述了自己看到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看到这个状况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教育孩子洗衣粉不是用来玩的,让孩子自己承受他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他需要将洒在地上的洗衣粉装回到袋子里并把洗手间打扫干净,这是他必须要做到的,也告诉了孩子怎么做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家长不会帮孩子承担错误的结果。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意识到,你犯了错误让妈妈很生气,但不代表妈妈不爱你,你也不是因为犯了这个错误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但你必须要自己承担自己错误带来的结果。 给孩子以选择,如果还是不改正,那么采取行动 很多的时候,不是让孩子承担所犯错误的结果,孩子就能长记性的下次就不犯了。我们可以给到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孩子喜欢借爸爸工具箱里的家用工具,但总是忘记还回来,总是把工具弄丢,这一点让爸爸很是苦恼。假如孩子又一次的借了爸爸的工具没有归还,可以提供给孩子以选择,告诉孩子:你要么借我的工具及时的归还,要么以后再也不能借。你自己决定。给到孩子选择的机会以提醒,如果孩子下一次借了还是忘记归还,那么,采取行动,把你的工具箱上锁,当孩子要借的时候,告诉他:没错。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里我还能在那里找到。 让孩子建立规则感是3-6岁阶段孩子重要的发展目标。这一规则感的形成是在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很多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责任感,规则感缺乏,心中是抱有一个信念,反正我犯了事会有父母替我承担,进而做除了很多伤害自己身心及危机社会的事情。 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冲突? 当我们与孩子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将精力用于了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了。我们将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求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这一点在夫妻关系的相处中同样适用。家长如果肯花一点时间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分享彼此的真正感受,我们会和孩子一起想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比如,孩子总是很想在朋友家玩,而总是忘了吃完饭的时间,你希望和孩子谈一谈,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一步,谈谈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家长先对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表示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家长和孩子可以谈下去的基础。你可以说:我觉得在你和你朋友玩的正开心的时候,让你离开,对你来说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 对孩子表达了理解,也需要让孩子了解你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说: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太晚回来的话,我也会为你担心啊。而且,爸爸妈妈也都非常渴望我们一家三个人可以在一起吃完饭。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统一的解决方法。 在理解和孩子和表达了自己之后,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许会感觉到理解或者内疚感,但表面上还是倔强的对家长不理不睬,那么,这个时候,和孩子一起去探讨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吧。可以说:那我们一起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能接受的。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 将想法都落实到纸上,列成清单,只是将你和孩子的想法写下来,并没有做最后确定,也不要在写下想法的时候,对孩子的想法有一些评论或者讨价还价。孩子可能会给到一些建议,比如:我6:30到家,你不要为我担心。你只管做一个记录者和鼓励着。鼓励孩子提供更多好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建议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这个时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你们彼此的希望和需要了。可以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想去掉?哪些想保留?孩子会很积极的和你交流,因为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这一份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的建议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也是培养孩子自律的一个好时机,将建议付诸行动,家长要遵守协议的安排。 表达和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导孩子,告诉他们我们不是他们成长的仇敌,我们在教给他们如何参与解决问题。无论是孩子现在还是将来的步入复杂的社会,这个方法都能让孩子使用。惩罚并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教育孩子的目标。发泄自己自己的情绪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有规则感,积极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可以更好的生活于这个世界。重要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给到孩子这样的榜样作用及教育方式。 |
上一篇:孩子过度痴迷于一个故事怎么办?
相关资讯
- 孩子过度痴迷于一个故事怎么办?
- 你有没有发觉,有时候你的宝宝会痴迷于一件事很久,听故事也好,玩游戏也好,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会觉得厌倦,难道是自闭症? 理解并陪伴孩子重复练习 安安今年3岁,最近痴迷上了睡前听故事。本来孩子喜欢听故事是一…
- 父母越会爱女儿,女儿在婆家越被尊重
- 01 告诉女儿,大清早就灭亡了,谦虚和贤惠必须有度 几个月前,打开手机屏幕全是榆林待产妇跳楼事件,有一条刷屏的留言: 看得很心酸,伤感,热泪盈眶。虽然说新闻还是个例,身边大部分婆婆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在生孩…
- 孩子酷爱顶嘴、争辩、挑战你的权威?快来看看我给你们的妙招
- 曾有研究者对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行调查,让他们说出觉得孩子在哪个阶段最难沟通和教育,排名第一的当属“青春期”,排名第二的则为“麻烦的两至三岁”的时期。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
- 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 “坏苹果效应”是指一个坏苹果如果不及时剔除,则会将周围的好苹果也变成坏苹果。在我们的育儿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挟、对孩子缺点的放大都会产生“坏苹果效应”,这些妈妈们都知道吗? …
- 爹妈不靠谱,坑的是孩子
- 最近刷微博刷到这么一条内容:家长带着11一个月大的孩子去医院,将孩子放在咨询台上,自己就站在旁边。结果孩子在咨询台上爬了十几秒之后无意中碰触到了升降电脑的按钮,导致手指被夹住了,检查后显示右手拇指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