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离开就大哭,这是我没给予她足够安全感吗?
我一下班回家,就是粘着我,这是安全感不足吗? 为啥我家孩子出门见到生人就躲,这说明没安全感吗?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让我们很迷茫,我的孩子安全感强吗?因为知道它的重要性,也因为并不是完全了解“安全感”,于是我们就走入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孩子出现任何和我们心理预期不一致的行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问题了? 安全依附型谈到这个话题,必须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 50 年代时,有个行为主义学家 John Watson 提出一个主张,“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不哭才抱,不然会宠坏孩子,无法独立”。 这个大家肯定不陌生吧,现在我还总能听到一些长辈这么告诫我的,但要注意这是美国 50 年代的理论主张,很快就被推翻了。 后来另外两位心理学家 Mary Ainsworth 和 John Bowlby 表示不认同,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陌生情境”。 实验是在一个双面镜子的屋子里进行,妈妈都会和自己一岁多的孩子进行互动,然后妈妈会被告知短暂离开孩子,然后再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被监测心跳和压力荷尔蒙水平。之后,他们根据实验结果将孩子分为三类。安全型 这类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妈妈离开后也会表现出焦虑大哭,而且哭声和难过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但妈妈一回来后,他们会立马伸手要求拥抱,会主动接近妈妈,而且很快就能被安抚下来,之后又能如常地进行玩耍。 焦虑型 这类孩子和第一类一样,在妈妈离开后表现焦虑大哭,唯一不同的是,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的情绪无法立即被安抚,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大的反应,比如打挺、踢腿等。 回避型 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情绪波动,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表达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在监测时可以明显看到,当妈妈离开后,这类孩子的心跳和压力荷尔蒙都是上升的,可见他们也是在意的。 这三类孩子的分类之后就被叫做了“依附类型”,在孩子早期就形成了,这会影响他们安全感程度,从而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尝试探索新事物,是否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否有良好的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 造成不同依附类型的原因分享这个实验不是希望大家也做这样的测试,或者只针对于实验里的这个场景来就事论事。我更希望大家可以有一个全局观来看待“安全感”。 首先,千万不要再简单粗暴地把孩子哭闹粘人就等同于安全感缺乏 ,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不哭闹的,他们舍不得我们的情绪就是真实存在的。而安全感足的孩子的表现就是情绪恢复能力更强。 “焦虑型”的孩子等到妈妈回来还是会继续生气不安,无法立即恢复到正常生活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往经历中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被忽视,没有及时得到回应,让他们觉得父母是不可靠的依附对象 。因此当妈妈回来时,她是矛盾的,想亲近妈妈,又怕再次“失望” 。 而造成“回避型”孩子原因很可能是,他们长期习惯了被忽略被拒绝 ,或者父母一直过度保护、控制孩子,让他们觉得窒息 ,于是就选择了拒绝和父母进行这样的连接通道。依附类型代代相传,但也能改变当时“陌生情境”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于每个参与实验的妈妈进行了采访,通过问答了解他们对于孩子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父母曾经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安全型”孩子的父母的确是最能及时回应孩子需求,而且有更高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而更加有意思的是,这些妈妈的童年时期和自己父母的依附模式,和现在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意识,依附模式就会代代相传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依附模式就是固定的,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是依附模式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可以打破固有的互动习惯,就能建立一个全新的依附模式 。安全依附模式建立的关键?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从和周围人的互动来了解这个世界,在一个安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就会明白,自己的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当我有需求时,父母会来回应我,帮助我 ”。 就像实验里,本来还在哭泣的孩子很快被安抚,就是因为过往经验告诉他们,“妈妈可以满足我的需求”。 而“焦虑型”的孩子之所以矛盾焦虑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之前给予的回应方式总是不一致 ,有时及时回应,无条件接纳;有时直接忽略,甚至大声呵斥。 这让孩子不确定,下一次父母会怎么回应他,这就导致了孩子会焦虑矛盾,既想和父母亲近,又害怕和父母亲近。 可见,持续稳定并且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和家是安全的港湾,这样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有勇气去探索尝试陌生环境,才能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独立不是靠直接放手训练出来的,独立是内心充盈后自己滋生出来的力量。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及时回应孩子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哭闹时,最关键的是日常的高质量陪伴 。虽然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了解这个涵义的。依附模式就好比一副眼镜,它决定了今后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父母现在戴的眼镜就是孩子今后的那副,因为我们从出生就一直戴着而不自知,以为这就是“关系”的本来面目。 当我学完这些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看小 D 的依附模式是什么,而是在回顾自己的童年。育儿过程,了解过去比审视正在发生的事情更重要,不然我们就只能一直延续着过往的模式,一代又一代。 现在,我不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以为孩子安全感缺失,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稳定的情绪才是关键,而且只要愿意改变永远都不迟。 我也不会苛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母亲,因为我明白了,任何关系都会有磕碰和摩擦,只要保持持续沟通,那一两次的关系破坏不足以变成一辈子的裂痕。 最关键的是,我有了一份内察,因为女儿,我把自己的童年和现在连接了起来,我和我的原生家庭握手言和了。 愿从我们开始,留给孩子一份“传家宝”,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任意驰聘! |
上一篇: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过度恋母
相关资讯
- 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
- 陪伴、教练、尊重——爱孩子的三个阶段:父母们在不同的阶段爱孩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 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过度恋母
- 人类恋母是先天之性,特别是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是寄托、是依靠、是关怀、是保护、是美的化身。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儿童中已出现不少恋母过度面造成心态畸开的事例,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又往往是母亲过度的溺爱孩子所造…
- 亲子沟通最佳的四个时机
- 1、吃饭的时候 很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于是就把餐桌变成了教育孩子的课堂——每到吃饭时间,家长就开始检查孩子的学习成绩,指出孩子的过错,往往弄得孩子愁眉苦脸的,整个饭桌的气氛都变得很…
- 恩爱是会遗传的
- ——①—— 外婆住院了,妈妈去长沙陪护,并经常在微信上给我直播两位老人的情况。周末的时候,妈妈说“今天带外公去医院看外婆,外公一早就背好自己的小腰包 ,进了医院一个劲埋头走得飞快”。 又说“到了医院,外…
- 你意识到孩子的安全感缺失了吗?
- 俊俊今年五岁,看起来很精神的一个小伙子。 俊俊很快就可以进入自己构想的魔幻世界。三岁孩子玩的小房子,愣是被俊俊构想出千奇百怪的样子:小电话成了他的密码锁,一会儿换一个密码,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玩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