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个叛逆期,两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七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家庭中担当教育重任的是妈妈,妈妈的眼界及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样子。
以下三种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必定叛逆: 1、包办型妈妈 小曼今年已经高二了,一直以乖乖女的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可自从有了手机,饭也不好好吃,觉也不好好睡,每天就是网聊,爸妈见状便没收了手机,一眨眼她自己又跑去买了个。为了这个事情,和家人闹过好多次。 这次更绝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已经三天了。她说想出去旅游,爸妈担心她是去约见网友,站在安全角度考虑没同意。 这孩子什么事都藏在心里,家里人都急死了,特别担心孩子想不开。 除了学习,家里人什么都不要小曼干,从幼儿园开始,只要成绩好,想要什么就买什么。除了成绩优秀,考进名牌大学,父母对她别无他求。 小曼就是家里给的太多,父母做的太多,要求太高。 父母给的太多,孩子不自由; 父亲做的太多,孩子渴望自由; 父母要求太多,孩子奢求绝对自由。 对于孩子的要求,该满足的延迟满足,不该满足的坚决否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她的爱也是有底线的。 家长要把自由的权利归还孩子,凡事少插手,让孩子自己决定。 有效沟通是拉近家长与孩子距离的一把利剑,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大多数是因为孩子不信任大人,觉得父母不懂他们。 2、强势型妈妈 28岁的朋友S突然和我说他想去买件破洞牛仔、染个奶奶灰,再去搞个炫酷的纹身。最后还加了一句,要我替他保密,低调执行,不能让妈妈知道。 面对他的激情昂意,我淡淡地说了句:“去吧,换一种活法,体会那种精彩”。 这显然颠覆了我对他的三观,要知道,他可是不喝酒、不泡吧、不把妹的黄金单身汉啊。 他最后那一句,低调执行,不能让妈妈知道,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片段。 小时候,S的妈妈绝不允许他和班上的那些调皮的学生接触,这可能就是28岁的他还想着去尝试一把青春的原因吧。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你越不让孩子干什么,他就越想干什么。 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硬性规定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让他去做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这都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3、叨唠型妈妈 小海经常在课堂上睡觉,好几次被逮了个正着,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大声嚷着老师不尊重学生,一下子搞得老师也很尴尬。小海在学校很“潇洒”地保持着我行我素的作风:学校规定穿校服,他就偏穿其他的衣服;学校不允许男生留长发更不允许烫发,可他就偏这样做。 回家之后,他依旧一副点火就着的样子。小海对妈妈苦口婆心的教育心不在焉,“哎呀,你烦不烦啊?”虽然老师和妈妈每天都对他轮番轰炸,但是一点都不能改变小海在学校的“特立独行”。 小海的爸爸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和儿子沟通,但是只要小海张口要钱,爸爸出手从来不吝啬。爸爸将小海的教育完全托付给了妈妈,但妈妈管教得比较松散,一样都会顺从儿子,没想到现在儿子一回家就关上门把音乐放得很大声,想说儿子几句的机会都没有了。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有钱但是没有沟通的爸爸,有时间但是松散管教的妈妈,早就了现在“特立独行”的小海并。 父母只是我们的一种身份,对孩子的成长道理上我们要做教育者。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
上一篇:实用!宝宝耐性的训练方案
下一篇:林丹的妈妈:爱他就要学会放手
相关资讯
- 杨澜: 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 很多家长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但是,我们在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一样优秀时,是否想过,自己做得是否和“别人家的家长”一样好呢? “做父母并非易…
- 4类型BB不听话时的应对法
- 某天,2岁的宝宝很正经地说:”我心情不好。“ 听了这句话,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小孩子在瞎说,会不会觉得2岁能有什么烦恼呢?如果是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即使是婴儿也是有自己的情绪的。 据介绍,婴幼儿在满月前…
- 你要求孩子孝顺了吗?
- 对父母长辈尽孝“孝”无可非议,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却是“孝顺”,一个“顺”字,隐含着中国人人伦理念中的文化传承,那就是子女不能违背父母意愿,要事事顺从父母心意,这才是“孝”。其实,我以为,对父母,“…
- 1~3岁;3~6岁,宝宝的口语表达启蒙训练
- 宝宝的沟通能力,其实打从娘胎出生就已经开始。不论是语言,或是非语言表达,相辅而成即是整体性的沟通能力建构。语言学习,看似自然而然;不过并不是所有宝宝都能“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每个宝宝的语言学习速…
- 正确陪读打开方式:陪读≠陪作业
- 陪读几乎是每个拥有学龄孩子家庭的必修课,其中酸甜苦辣每个家庭都不尽相同。很多时候对于各位父母来说,陪读更像一份苦逼却不得不做的工作,而不是享受亲自时光的有趣活动。一个位母亲曾对我这样说:“我也想母慈子…